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英國脫歐事件的反省與想法

昨天英國確定脫歐, 果真跌破眾人眼鏡, 而我採中間路線, 事先沒有避險也沒有加碼

有些遺憾的是, 事前歐美股市大漲, 就塑造了不對稱的多空比例, 我只是覺得奇怪, 前晚的歐美股市大漲, 顯現了壓寶留歐的氣氛濃厚, 可是, 英國留歐, 也只不過"維持現狀", 並不值得開心, 反而英國不留歐, 卻會造成恐慌下跌, 這就是我說的不對稱, 所以, 避險才比較符合邏輯推演

很多人買了00632R, 我也曾經想過這一招, 可是持股七成, 總不可能瞬間買了三成00632R來避險, 同時持有多空部位, 心理上容易錯亂, 還不如三成空手, 隨機應變

原本的打算是, 英國脫歐這關過了之後, 就可以慢慢加碼, 脫離一貫參考的持股比重限制, 因為自己觀察到很多電子上下游營收, 是慢慢回溫的, 去年七八月的基期也低, 更是年線上揚的好機會, 而現在只好等悲觀情緒沉澱後再決定, 主軸就是, 沒有把握時就照著坦伯頓不敗投資法的持股比重控制, 不要太早把籌碼用盡, 有把握再自行脫隊前進

如果想了解英國脫歐的影響, 有央行正式的新聞稿

英國脫離歐盟之可能影響

投資最怕的是不確定性, 但是, 當所有的不確定性消失, 就是該散場的時候, 而我們只能在不確定性中討生活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一個中小型股的例子 -- 高技(5439)

聲明: 目前已無持有任何高技(5439)股票, 這篇文章不對該股票提供買賣建議, 僅對過去買賣過程分享與檢討

這是前些日子獲利賣出的股票, 短時間內不會再考慮這家, 其實, 我多數的持股都是小賺小賠收場, 想說舉例總是要選體面一點的, 就選這家來聊了

記得這家是過年期間的傑作, 如同前幾篇文章所寫到的, 冷門/高殖利率/低本益比的中小型股, 外加有一點反向思考的特性,  賭不會再更壞

先看到成交量, 還沒被發現前, 一天五十張以下是常態, 這不是選股的必要條件, 只是, 這個現象不應該被視為缺點


攤開N年獲利與股息, 呈現高高低低, 但從未虧損, 而且近幾年股息趨向穩定, 以去年的獲利來說, 本益比稍高約12X, 但預估的殖利率可能將近8%(買進時尚未公布配息)
如果賭業績不會再更差了, 這樣的數字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 景氣好時, EPS有超過3元的紀錄, 股價可達35元, 對照當時的股價, 具有往上的"彈性"與"可能性"


出發前看一下股價的位階,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股災, 這個價位比較偏向低點而不是高點


其餘該確認的點比如

1. 財報有無地雷, 轉投資有無亮點, 股息發放"能力"如何
2. 個股新聞, 有何利多利空, 老闆是否誇大, 有無差評
3. 籌碼狀態, 融資券, 大股東持股
4. 投信研究報告, 大致了解產品優缺點, 把貨賣給誰
5. 股本形成, 是不是很愛增資借錢?

能看的盡量看一下, 相信坊間的投資書都會寫到, 重點還是擺在長時間獲利與股息的穩定性, 安全第一

最後, 賣出的決定仍是來自成交量, 從原本的一百張不到, 增加到上千張(當然最後還有爆出六千張的更高點), 另外, 以今年的股息來說, 殖利率降為5.7%, 算是波段可以出場的時機


無論投資個股或是大盤指數, 多半都是投資一個從冷到熱的過程, 成交量低並不是壞現象, 散戶的資金規模小, 就是進出的優勢

至於如何從眾多的股票篩選出這檔, 我想, 要平時多看多想, 累積多一點的候選名單, 很難速成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不要對中小型股失去信心

近來很多文章指出, 台股成交量低迷, 而成交量與指數漲跌又多半受外資掌控, 而外資的重心在於大型股, 很多中小型股每天成交量不到百張, 變成名符其實的冷凍櫃, 對中小型股十分的悲觀

中小型股還會再起, 為什麼?

因為我還在裡面阿~~~~~~(開玩笑的啦)

常覺得, 選股買股的過程, 就是一種模擬系統, 做抉擇的當下, 預先猜測能有多少利潤, 有人用技術分析, 有人用基本面分析, 就是覺得他適合這樣的模擬系統, 能夠做出勝率相對高的決定

我比較喜歡冷門的中小型股, 原因就在於這類股較少被人挖掘, 容易出現好的買點, 對散戶而言, 成交量少並不構成影響, 甚至是優勢, 而中小型股族群也藏有許多寶藏, 本益比低, 現金流強勁, 股息發放能量豐沛

不管市場流不流行這種股票, 我都專注在這個族群, 相信價值終究會反映到股價上, 股性冷不是缺點, 資本利得就是在這由冷轉熱的過程獲取

以代表中小型股的櫃買指數來說, 上一次漲升的波段也不過是2011/12~2014/6的事, 最低點是86.13, 最高點是155.42, 漲幅80.4%


代表大型股的集中市場指數, 則是從2011/12~2015/4, 最低點是6609, 最高點是10014, 漲幅51.5%


成交量低迷, 是因為投資人尚未從經濟衰退的驚恐走出來, 如果經濟真的好轉, 股市熱度回升, 水(資金)漲船(股價)高之下, 中小型股就會重新受到青睞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成長的定義, 端看投資期限長短

很多人是喜歡投資成長股的, 成長股的定義, 多半是業績持續成長一大段時間

就時間的維度來看, 台股的投資人, 極少會持有幾年以上, 而且, 企業的體質不夠強健以及景氣多是三五年就有一個小循環, 沒有必要與這些股票常相廝守才對, 所以, 成長的定義, 端看我們要把握的時間長短

我的想法是
一般人口中的成長股, 是非常容易尋找的, 因為, 這些股票早被發掘, 累積了長久的信用, 有太多的研究資源與投資人的研究精力投注於此, 好處是容易追蹤, 也有許多同好相伴, 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壞處是, 後面才介入的投資人, 並沒有好價位可以買, 因為價值早被挖掘完畢, 且因為長期成長, 股價隱含太多投資人的期望在裡面, 要忍受相對高的本益比或低的殖利率, 低檔買進的前人, 成本低, 耐得住大風大浪, 買在後段的人, 就會有種"買太貴的煎熬"

另一種就是買這家公司"回到正常水準", 縮短時間來看, 也算是成長的一種, 好處是這些股票不受投資人青睞, 成交量低迷, 有許多被低估的機會, 更可能有好的殖利率/本益比, 比較辛苦的是, 要股海掏金, 花很多功夫去挖掘, 認同度較低, 資訊少, 同伴也少, 還有, 說不定回升一下子又沉淪............. :)

兩種形式的成長, 在成長的條件成立後, 都是要定期關注業績/籌碼...........等資訊, 要花的功夫差不多, 判斷出場的條件也差不多, 如果一家公司從低迷回到正常水準後, 又持續成長, 獲得投資人"刮目相看"的機會, 此時股價就有更多表現的可能了..............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股價越跌越高興??

偶然在某個投資網站看到網友提問, XX股跌這麼多, 你不會擔心嗎?

該網站回答: 股價下跌, 只要是基本面沒有改變, 當然是越跌越開心, 因為, 可以買到更低價位的股票, 透過長時間的買進, 更可以降低成本, 提升報酬

基本面沒有改變, 股價反而大跌, 這是我最怕的一件事之一, 我會有種未知的恐懼

有沒有什麼我沒有看到的利空? 那麼多人在倒貨, 到底是為什麼?
為什麼股票這麼便宜, 還沒有人買進把股價合理化?
這檔股票佔我的投資組合比重是多少, 我還有多少資金去攤平這檔股票?
如果我能用來攤平的資金不多, 無法有效降低成本, 那我仍然相當距離損益兩平點很遠,
我有多大的把握"基本面"是不變的?

如果我持續抱牢或攤平一檔個股, 這筆錢是否喪失了另外一個賺錢的機會?
也就是所謂的"機會成本"
常聽人提起機會成本這個名詞, 用在這裡是很適合的

如果所有的股票都跌, 那正是面臨系統性風險, 這是你要不要繼續待在股市的問題
如果持有的十檔股票, 有九檔上漲或持平, 只有一檔特別糟, 這檔就必須特別關心

我會採用分散持股的方式, 一檔個股不要超過10%的資金, 在下注時小心評估價值, 買到單一持股上限即不再攤平, 如買滿後表現不如預期, 因為資金佔比不大, 即有空間選擇續抱或停損, 我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 多選擇停損

台灣的投資觀念, 受到美國名人的影響頗多, 諸如"如果沒有打算持有股票十年, 那麼十分鐘都不要持有"這類名言, 都是琅琅上口, 台灣沒有那麼多實力堅強的大企業可以讓我們效法名人操作, 必須謹慎考慮投資背景的不同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兩個不錯的投資分析網站

網路上很多個股分析文, 常常是年報或研究報告剪貼, 不然就是投資課程的作業, 常常覺得太過花俏, 騷不到癢處

不過, 我常常看這個網站的分析文, 很平實, 切中要害, 沒有買賣推薦, 很少找熱門股來分析, 也就是說, 萬一你對該個股有了興趣, 做了相關研究, 評估合理價位後, 也不會與市價距離太遠

Thomas Lee' Sharings


另外一個網站比較偏向價值投資的分享, 分為幾個部分(Investing/Company/Journey), 一開始是看到他對南茂與在美國上市的百慕達南茂(IMOS)合併的分析, 就持續關注這網站, 文章不多, 但見解都相當精闢, 是可以學到東西的網站

Lins Value Investing



自己寫不出那種程度的分析文, 就介紹大家去看囉!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練習找出操作系統的破綻與利弊

如果投資只是買幾本坊間書籍, 照表操課, 照書中的公式或是心法做, 或根本不用腦, 作者講師買什麼, 你就跟著買, 那就太小看投資這個工作了

尤其是, 越簡單, 越講求速成的訣竅, 裡面藏有最多的破綻, 在我們看這些書時, 就是要練習去找這些書邏輯不通的地方, 唯有如此, 才能讓我們的投資系統更完整

有個投資方法是這麼寫的, 比如說

1. 一檔股票有便宜價與貴價, 這些價格是依照最新一期財報計算出來的
2. 到了便宜價就可買進, 到了貴價就可以賣出賺價差, 在兩個價位間, 持股續抱
3. 資金分配的原則是, 分幾批進場, 普通的股災就分三批, 如金融海嘯就分六批
    便宜價到了, 下第一筆單, 便宜價打九折, 再下第二筆..................依此類推

條件1&2:
如果便宜價到來買進, 一定是在上季季報更新後, 很有可能的情形是, 買了之後, 下一季的季報很糟, 便宜價瞬間變成貴價, 豈不是又要賣出??
如果是分散投資, 機械化操作, 部分的個股遇上這種情況, 當成停損倒無所謂, 我們是講究大數法則下的勝率, 範例/次數不足, 就容易造成大的波動, 有好有壞, 所以必須試著讓自己的組合足夠分散
還有, 如果我們不懂得基本面的判斷, 出現便宜價的股票, 常常還是公司體質轉差, 股價大跌造成, 反而還會增加風險

條件3:
分配資金批數的條件是, 股災的等級?? 股災的發生, 我們通常是事後才知道規模有多大, 如果我知道規模有多大, 何不跌到底部才買?? 再說到分批買進的作法, 通常便宜價是不容易等到的(為了很高的勝率?)
多半時間我們都在等待, 試著思考多久可以出現一次買點, 買進了多少的金額(買到幾批?), 再花多久的時間實現獲利, 對於整體的資金報酬率, 很可能與直接買美國高評級債券差不多
如果是公司基本面發生問題而未發現, 買到滿持股搞不好也是災難

這麼保守的操作, 在理想的狀態下, 是為了保護這個操作系統會有很低的失敗率, 但在大部分的時間裡, 你必須等待, 而且忍受很低的報酬率, 持平而論, 這種操作法在大股災發生時, 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但也要買對標的, 做到足夠的分散才行

大概把隨便看到的投資系統想過一遍, 有好有壞, 但絕不會是一個簡單容易的聖杯, 仍需對很多例外狀況做思考與排除

如果你看到我的文章, 告訴我有哪個部分是說不通的, 那就算是我賺到囉!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維持投資組合在合理股價範圍

經過了幾年的演化, 慢慢找到自己維護一個投資組合的方法

那就是, 讓投資組合的每個成分股, 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股價範圍

什麼是合理的股價範圍?

在可見的所有公司資訊下, 股價沒有偏離當初買進的原因與基本面

什麼是可見的公司資訊? 就是現在見得到的財報/新聞訊息/個股的本益比殖利率..........等資訊, 不對未來做太多的預期, 當然, 月營收與季報半年報年報都是判斷的點

依照自己的能力圈與信心去判斷, 超越設定的基本面預期就賣出, 反之, 低於設定的基本面預期也是賣出, 或是當持股比重太高, 卻發現更有吸引力的個股時, 也可以找出最不具希望的股票, 將它替換

多餘的時間, 一般我們無法天天追蹤幾百檔在台股"還算不錯"的股票, 用一種類似挖寶的心態, 找尋存在新聞/部落格或是投資社團的題材, 有時間就慢慢看, 合格的就放在預備區, 等待隨時補上, 需要補足的量, 端看當時的持股比重需求

所以, 維持持股在"自己認為"有競爭力的範圍內, 就成為投資的日常工作, 加上投資比重的控制, 形成了我的投資主體架構

投資個股, 多認識股票的外表/個性是必要的, 至於數量, 多與精之間並沒有定論, 如果是初學者, 可以從"我們的股票投資部落格"追蹤的股票開始, 但切記, 分散持股仍是第一要件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抄底股的基本外觀

前兩篇提到, 我比較喜歡用"不跌"(或是跌不下去)作為選股的原則, 有人會問, 如果選到類似某某股持續沉淪怎麼辦?

首先, 在市場上打滾, 必須要有所認知, 從來就只有勝率高低, 沒有百發百中穩贏的這種聖杯, 也沒有說一定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所以, 適度分散, 五檔以上, 甚至十檔以上, 把風險分散到剩下系統性風險, 不要因個股單一事件影響到整體的績效, 除此之外, 適度的停損, 也是選項之一, 如果跌到讓你睡不著, 或是影響到你的基本生活, 就必須要壯士斷腕

很簡單的分別

A. 某晶圓廠的長期獲利與股利, 高高低低, 甚至還有虧損年度, 不是說這家不好, 而是不容易在利空之下判斷好的買進價位


B. 某電源供應器廠的長期獲利與股利, 波動相對小, 用本益比殖利率或其他指標找相對低點比較容易


初期的篩選, 可以從台灣五十成分股開始, 再擴增到中型一百成分股, 就可以建立基本的"可抄底"名單, 看自己對於獲利股利等指標的要求配合長期的股價波動觀察去做買進與賣出的動作

進階的做法, 比較需要能力圈的支援, 不用受到獲利股利穩定度的限制, 你必須知道, 這家公司的營運, "再壞也只有這樣", 或是, 更深入去找小型冷門股, 尋求更高的殖利率

註: 文章獲利配息的資料, 出自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後記: 千萬不要衝動大聲說, 我也要存XX股一百張, 然後就不去分散, 像端午節前夕爆出的某金融股利空, 我們無從判斷嚴重性如何, 但一定影響到你的心情與資產的波動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成長或低基期 -- 選股方法的不同

有時候也會覺得, 自己的選股太保守, 買完之後只能等, 有沒有更快更有效率的賺錢法?

如果我也學會熱門股的操作法, 是不是可以把績效進一步提升?

於是, 我到書店找了一本名為"大漲的訊號", 這本書教人尋找會大漲的股票, 其核心選股的方法, 就是尋找股價創新高的強勢股, 並搭配營收盈餘的創新高以及大盤的強弱勢的判讀, 找尋買賣點

同時, 也發現到, 每個月月初, 或是季報半年報年報公布的時間, 是基本面投資人最忙碌的時刻, 要追蹤營收盈餘, 作為買賣的判斷

我也追蹤營收盈餘, 只是沒有那麼急迫, 有時候也慢上一兩天, 至於, 因為營收盈餘需要立刻處理買賣的頻率也不高(通常是自己手癢.........)

股票的業績有三個方向, 成長(大於10%的增加)/持平(個位數的上下)/衰退(大於10%的減少)

如果以營收盈餘成長為買賣條件, 持股買進的價位通常在半山腰, 被定義做成長股之時

成長股的投資法, 等待的時間短, 不過成長股只能接受持續成長, 因為偏高的本益比通常包含了對業績成長的預期, 如果業績持平或衰退, 那就會面臨本益比的修正

如果選擇本身的業績就讓人不期不待, 股價也在低檔, 賭它不要再衰退

除非遇到更差的業績慘況, 股價會進一步向下調整, 持平(維持低迷)或成長(恢復元氣), 對於股價本身, 對比於成長股的方法, 多了些餘裕, 缺點是必須付出時間等待

端看每個人適合哪一種方法, 沒有絕對的答案....................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我好朋友的名言, 選股的原則, 就是找"最大被炒作的可能性"

買股票, 總不可能只是促進經濟發展, 與公司一同成長這麼"表面"的理由, 當然還是要有點價差, 才有利可圖吧! 所以, 尋求最大被炒作的可能性, 是非常積極的動機

我算是相對保守的人, 所以轉個彎, 依式造句, 便成為我選股的原則, 那就是"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所以, 選股的重點會擺在
1. 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2. 遭受到利空衝擊後, 有否極泰來的跡象
3. 公司發放股息的能力要好
4. 技術線型具有底部型態
5. 未來的營運, 不要有可被察覺的長期隱憂
6. 交易平淡, 籌碼完全沉澱

所以, 我幾乎不會去買熱門成長股, 因為, 那比較不符合我選股的原則

可能有時會想出國旅遊, 有時沒有看盤, 會外出吃吃美食, 有時也有不想研究股票的倦怠, 就會想把自己的投資組合弄得越保守越好

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以高股息發放能力的股票為主, 將持股適度的分散至十到二十檔間, 常常你是用最保守的方式選股, 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但結果卻會讓你驚喜, 轉個彎, 有些持股意外被炒作, 有些持股因為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大盤下跌時, 相對跌幅小, 參與除權息, 平均7%的殖利率, 就比大盤多了3~4%, 一些"保守"因素持股構成的績效總和, 卻可能與"積極"型持股相同呢!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還是推薦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最近興起了五線譜的學習熱潮, 網路上的投資社團, 彷彿發現一個聖杯似的, 被很多投資人奉為圭臬

可是, 往往投資需要處理的問題不只如此, 只要有新的聖杯出現, 都必須用下面幾點做檢視

1. 如果有一筆錢, 是規劃做股市投資的, 而報酬率的計算, 是以這筆錢的總額為分母, 閒置資金的低效率一併也要考慮進去, 買賣訊號出現時, 資金要如何移動, 移動多少資金,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2. 聖杯的指標是否明確, 就像技術分析一樣, 指標的交叉上下判斷, 有無例外, 有無容忍值, 會不會出現類似N個人看指標, 有N個不同的操作情形發生

3. 會不會有極端值出現, 面對極端值的對應方式如何?

4. 操作的頻率為何? 高低點的出現, 常常只是一瞬間, 需不需要很高的頻率去關注指標是否出現?

可能是我理解能力較差, 五線譜無法解決我的部分問題, 但是, 與五線譜同作者的Tivo與薛教授, 早早就提出了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可以處理大部分上述的情況

請看下圖, 那是某一個月份公布的參考值



1. 這本來就是針對持股比重控制的指標, 我認為最大的好處, 不在於學理或是最佳化, 而是提供了投資人在任何時間點介入股市的作法, 也假設我們猜不到也不懂高低點

2. 指標出現的判斷式很明確, 每個月Tivo大的部落格都公布台股的股價淨值比資料, 可以如回測數據一樣, 每年再平衡, 也可以用每個月當成買賣頻率, 依照參考比重控制投入資金多寡, 自動達成高出低進

3. 會有無法處理的極端值出現, 但機率低, 而且頻率也低, 如上表所示, 極端值出現在股市漲破10482或跌破5838時, 台股指數每年都會扣掉除息的點數(約200~300點), 使得指數有更大的機率維持在這個區間內

4. 操作頻率, 最短可以到每個月公布股價淨值比時調整, 也可以每年調整一次, 配合定存週期

至於績效如何, 我覺得, 沒有持股滿檔, 短時間內會輸給大盤,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高低震盪後, 會有機會慢慢追上, 如果有所謂的懶人投資術, 這是我見過最懶的方式了

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的來源與回測

我目前使用的方法是, 自己選股, 無法判斷多空時, 持股比重參考這個投資法則, 如有把握, 再自行調整, 目前持股約73%, 持股平均殖利率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