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有什麼是印鈔救市不能解?

這算是一個非經濟本科的人導出的想法, 請見諒

從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 全世界進入了QE的新經濟時代, 只要地球上有任何的小感冒, 就用印鈔解決, 降息/買債/買股票, 無所不用其極, 彷彿可以吃下全世界的所有資產

央行或聯準會印鈔票, 需不需要還錢? 需不需要修復資產負債表? 相信沒人敢說一定要或一定不要, 套句投資前輩說過的話, 經濟學與物理化學工程學不同,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不是套入公式即能求解, 恰巧因為投資而研讀經濟學, 對股市大方向做出抉擇的人, 跌破眼鏡是正常的事, 因為相信了經濟學太多如果發生abcde, 就會導出12345的結果

想了想, 印鈔救市, 最怕的只有錢太多, 造成通貨膨脹, 就像是火上加油一樣, 可是, 不同國家不同時間印了那麼多次, 卻沒有得到通膨的結果, 可見, 在還沒通膨之前, 這招還是會繼續用下去

另一樣是朋友的擔心, 印鈔救市的負面效應, 是當局者的數字管理看不到的, 就是持有資產者與未持有資產者的貧富差距加大, 從脫歐/川普/政權轉移........等情況, 彷彿某種動亂即將發生

股市的漲升, 是反應不同資產間的殖利率比較後的資金流動, 通膨是印鈔無法解的困境, 反而需要升息收回流動性, 而升息即是壓垮這高處不勝寒的恐怖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沒人敢下這個重手, 怕是小病不醫, 大病難治

投資的矛盾是, 你知道派對中有結束的一天, 但不知道何時結束, 你要跳舞跳完整場, 還是乾脆不要參加?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T50反一淨值消耗的簡單估計

最近常上報紙的標題, 就是T50反一的成交量又創新高.................

受限於0050的融券不易, 或是期貨必須轉倉的缺點, 散戶想要把多空雙向績效發揮到極致, 是有困難的, 自從T50反一出現後, 扭轉了上述的不便

更有甚者, 還有存股達人也加入T50反一的行列, 號稱高點到了就可以用這個工具來避險, 有人用9000點指數當成界線, 還有人早在去年, 建議十年線就是好的佈局起點, 每個月買一些對自己的部位做"避險"的動作

我們都知道T50反一是用期貨模擬"單日"的漲跌幅, 每日結算, 而基金的說明書也表明, 遇上盤整行情, 會有淨值的消耗, 不過, 還沒有人算過, 長線持有T50反一, 會被消耗掉多少淨值

既然, 我們希望操作上, 是反映對加權指數的反向效果, 所以, 我用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具有合理還原除權息對指數的影響)做估計上的對比, 從T50反一上市日起做比較

如下表所示
1. 以加權股價指數來看, 兩個日期加權股價指數相差無幾, 但是T50反一卻是賠了11.6%
2. 以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來看, 中間的差值是6.07%(11.6-5.53), 中間經歷了20.5個月=1.7年, 相當於一年約會耗掉3.55%的淨值
3. 以0050淨值來看, 差值是4.03%, 一年會耗掉2.37%的淨值 (新增修正)

如果需要的話, 我還是會使用T50反一這個工具, 但我心裡會有個底, 如果我沒看準, 指數沒有大幅下跌, 一年大概會耗掉3.5%(2.4%, 相對於0050)左右的成本, 對長線持有者是相對不利的..........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資金總是找尋最有利的出路

今天的心得很簡單, 資金總是找尋最有利的出路

資金必須從股市, 債市, 商品, 甚至是藝術品.........等, 可投資標的去比較, 找出收益最優的項目

縱使是極為平庸的經濟, 成長率不佳, 還是要勉強從很多不看好的區域, 找出相對比較不是那麼差的區域投資

金融海嘯時期, 美國十年期公債是漲的, 那時的利率水準是4~5%, 與股市2~5%殖利率水準(不同國家)相比, 尤其是在成長動能消失有衰退疑慮的情況下, 有相對好的吸引力, 這就是資金選擇出路下的結果

這幾個月以來, 台積電與中華電信是很好的例子, 試想, 這兩家業績成長了嗎? 經過幾次的大小震盪之後, 資金在不同資產上流竄, 最後又找上了這兩家, 這不是積極正面成長的選擇, 是比較後的結果

台灣的定存利率降到1%左右, 我也只能從不同的資產類別去找尋相對高的報酬出路, 一種是配息穩定的股票(可惜了, 千金難買早知道, 只買台積與中華電, 績效會比我自己選股好很多), 另一種是債券基金(比如投資等級公司債), 為了安全起見, 我依然保留部分現金, 但心情上, 也算是被迫參與這個派對吧!

這樣的情形何時會結束, 一是泡沫出現, 二是利率拉高到具有吸引力的水準, 或是兩者的交互作用吧!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轉貼連結與短評 -- 重大事件造成的股市動盪

英國脫歐公投, 造成股市激烈反應, 說不怕是假的, 如果早早看到下面這篇文章, 脫歐公投的那個六日就不會那麼忐忑不安了
這篇文章裡有個圖表, 記錄了S&P500指數遇上了歷史上14次重大事件後指數的反應, 最大跌幅, 以及需要多久時間恢復

其中, 有10次在30天內收復跌勢, 其餘4次花了143~285天, 整體來說, 並不如想像中的恐慌

感覺上, 股市依循一個綜合了景氣循環/資金/各類投資商品風險報酬比較/投資人心理.......等因素所構成的趨勢前進, 事件的發生多半是短期的干擾, 造成大幅度下跌且恢復期長的事件, 本身就處於下行的趨勢之下, 不能算是事件本身造成的下跌

所以, 遇到重大事件, 投資人還是要盡量保持清醒, 濾除短期波動的雜音, 仍依據原本判斷的趨勢操作, 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