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一個小型股稅後純益計算實例 -- 科誠(4987)

這是一個近期少見的獲利案例, 久未發文, 代表版主的績效也乏善可陳, 也請注意, 這個案例已經完成買賣, 目前沒有持股, 如果賣太早, 純粹是版主肉腳, 也不要來留言補刀.......感恩!!

會發現這個案例, 是因為第一季台幣升值, 很多小型股承受很大的一筆匯損, 當然, 一般人都會以利空視之, 但利空發酵後, 是否有被低估的情況, 就可以慢慢觀察與等待

所以, 如同5/12這篇文章的篩選方法, 用營業利益"成長", 但淨利卻是"衰退", 把營業利益當"裡子", 淨利當成"面子", 去找出被低估的股票


很明顯, 營業利益成長, 但被匯損所害, 所以Q1的EPS很難看

因為營收波動大, 四月營收甚至很糟, 中間再多看了五六月營收, 直到確定Q2的營收成長
而且股價對六月的年增27%仍然沒什麼反應, 這樣就有了誘因


接下來就來估計Q2 EPS應該有多少, 先來查一查這家匯損的部分有無機會回沖, 一般公司財報後方都會有匯率敏感度分析, 公司股本越小業務越單純的, 這個部份越是容易估計, 也請注意, 因為公司的資金是持續變動中, 這個敏感度也僅是粗估

看到歐元與人民幣, 眼睛都亮了起來, 第二季這兩個貨幣對新台幣回升不少, 照這敏感度來估計, 大概可以回沖1200萬


接下來就可以來估計第二季本業的獲利如何, 謝謝一位投資好友提醒, 科誠第一季有存貨回升利益, 41%的毛利率可能是異常, 所以, 第二季就用去年的38%來猜, 營業費用也用0.6億來猜

Q2營收2.65億, 毛利率38% --> 毛利=1.007億, 再扣掉營業費用0.6億(以去年Q2當參考), 營業利益大概是0.4億
匯兌收益回沖0.12億, 所以稅前純益是0.52億, 再看到去年Q2的財報, 未分配盈餘稅是0.03億(每年第二季都有所謂的未分配盈餘稅)
所以去年Q2的扣稅率是(0.1億-0.03億)/0.35億=20% (0.1億是去年Q2的所得稅)



今年Q2的稅前是0.52億 x 20% = 0.104億, 未分配盈餘稅以0.02億估(去年盈餘比較少), 所以, 稅後是0.52億-0.104億-0.02億=0.396億

科誠的股本是2.52億, 所以, EPS大概是1.57元(主要還是匯損的回沖)

在六月營收公布之後, 股價沒有反應, 8/8號要除息3.5元, 感覺是有利可圖

最後, 我還要加個警語, 這是一個粗估的方法, 在估算未分配盈餘的部分可能會有點問題, 最後對照正確答案也有些差距, 但在模糊的估算下, 本益比偏低, 營收略為成長, 匯損的回沖, 外加除息日的催化, 結論是一個大概不到一個月獲利8~9%的例子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來加FB粉絲專頁吧!

Hello! 大家好, 我的FB粉絲頁開張了

常常看這個blog的朋友應該知道, 這個blog的文章很短, 字很少, 可是版主有時候更懶, 想要用更少的字數發表感想時, 就想到用FB比較方便囉!

歡迎大家來加這個粉絲頁............連結就在右上角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兩個籌碼分析的例子 -- 巨路(6192) / 生達(1720)

要先聲明
1. 股市上漲的因素有很多, 你找到的現象可能真的是主因或根本只是恰巧
2. 漲的股票常常會買太少, 只夠彌補其他交易失敗的摩擦成本

起因是某天, 漏掉了一檔觀察股的籌碼變化, 而錯失買進的時機

巨路(6192), 持有400張/1000張以上大戶比重增加, 股東人數也減少, 這是股票往大戶集中的雙重證明(我們常常遇到的只有大戶比重增加, 股東人數也增加........)


外加一篇新聞點火, 請注意日期



結果從那天起, 股價就往上衝, 可是巨路後來的營收不太好, 中線怎麼變化尚不可知


後來, 我在找尋Q1匯損受害股時, 發現了生達(1720), 做籌碼確認時, 呈現同樣的特性


生達是一家獲利/配息都穩定的藥廠, 只差在本益比稍高, 外加指數高檔的心理障礙, 就只敢小量下單, 其實大概等了兩周才反應, 應該可以更有耐心等待K線的整理尾聲才介入比較妥當

另外, 我會懷疑因果關係是因為上漲的當天, 生技股漲蠻多, 可能是族群因素造成



我對基本面上偏貴的股票, 一向比較"好動", 當然平時已經是過動了, 所以趁著大量先賣一趟, 再看後續, 不過, 至少有這樣的經驗, 以後就知道這樣籌碼上雙重確認加上K線整理末期的特性, 可以是一個介入的機會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股市投資入門連載 -- (2)

連載(2) -- 對投資分析指標應抱持的心態

大家都知道,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兩大門派總是爭論誰是正宗, 其實, 說穿了, 投資分析就是在找一個相關性最高的指標來預測未來的走勢, 無所謂誰才是名門正派

常聽人抱怨, 這家公司營收盈餘衰退那麼多, 怎麼還漲翻天? 你可能犯了一個大錯

1. 基本分析只是與股價分析的其中一種, 基本面與股價有相關, 基本面好, 股價"可能"也會漲, 但不是一定會漲, 相關不是必然
2. 所有的分析都是根據"過去"的資料對未來的走向作研判, 但是, 過去不代表未來
3. 股價是供需所決定, 而這個供需, 不一定是基於基本面的事實而來

如果是這樣, 那就不要分析了嗎? 當然不是如此, 只有當你了解目前研究的數據的侷限性, 才能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投資過程中的不如預期

當我們抨擊一種指標不準確時, 會提出反例, 如果有上面的認知, 就會知道那是相關性問題, 是機率高低的問題

所以, 投資策略拚的是成功率, 一定有成功與失敗的部分, 如果你看到市面上所有"必賺""穩賺"的字眼, 那便要小心謹慎了

另一個必須了解的就是生存者偏差,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邏輯陷阱, 當你看到雜誌新聞報導的大賺招式時, 被包裝過的絢麗報酬所吸引, 殊不知同樣的作法, 很多人卻是失敗收場, 而失敗者卻不會被注意被報導, 這就是生存者偏差

比較嚴肅一點的比喻, 我們看到巴菲特的成功, 於是看了千百本巴菲特的書與報導, 學習他的理念他的操作, 期待與巴菲特同樣亮眼的績效, 可是, 巴菲特終究是巴菲特, 我們的背景環境甚至於對事物的判斷都不相同, 複製的成功率有限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股市投資入門連載 -- (1)

寫在前頭 --

這幾年來, 達人專家輩出, 看了看, 總覺得宣傳洗腦穿鑿附會居多, 多是號召粉絲, 形成一種集體的信念, 互相鼓勵取暖, 又或是扛著國外投資大師名號, 一舉一動都是師出有名, 內容卻是漏洞百出, 心想, 自己也來連載一個簡要, 可行, 不含雜質的投資架構與流程, 也端出來讓投資好友前輩檢視其中錯誤不可行之處, 順道修正自己不足之處

對象 --

剛踏入股市投資, 想自己動手做投資組合, 感受投資的酸甜苦辣的散戶

警語 --

部分內容屬於我個人的投資經驗結論, 不代表這是一個真理或是學說

連載(1) -- 對整體投資市場的認識

水往低處流, 資金也是往有利的地方跑, 是經過風險利潤評估後的結果

股票? 債券? 現金? 定存? 原物料? 房地產?

你的需求背景能力為何, 決定了投資標的分布, 無論大小錢都是如此, 如果你能參透每個人的想法, 就可以知道現在全球資金的流動, 當然, 這不是我們應該做或是有能力做的事

還是回到股票/債券/存款, 這三種常見的資產類別好了

存款, 就是把錢暫時給銀行拿去用, 你賺利息, 銀行賺存款放款間的利差
股票, 就是一種能夠參與一家公司的經營成果的憑證
債券, 就是把錢借給國家或公司, 約定利息與償還本金期限的一種憑證

從最近發生的興航清算案可以了解, 一家公司的清算, 有其償付的順序, 債權>特別股>普通股, 債券是債權的一種, 有分公司債/可轉債, 或是有擔保/無擔保, 主順位/次順位..........等, 所以, 當興航下市前一天, 股價剩下0.69元, 可轉債還有36.89元, 即可了解其中的輕重緩急

(想像你開一家公司, 有股東, 也向銀行借錢, 如果有一天不想經營了想收攤, 順序是什麼?)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是機率問題吧!

上了萬點, 看電視節目專家老師介紹一堆飆股, 彷彿他們都早知道

打開券商軟體, 把上市櫃漲幅前一百名的股票列出來, 每天都還是紅通通

可是, 為什麼沒有撈到半家???

是機率問題吧!

成交量不大, 類股輪動很快, 權值股又是外資掌控, 猜中的機率本來就小

而個股鮮少有讓人安心的價格, 萬點心理障礙, 下的注也少, 當然賺錢的機率又更小

所以要跟上指數的績效, 除了高持股, 分散標的, 也沒有別的方法(0050除外)

可是目前高持股能夠承擔行情反轉的風險嗎?

此刻建立高持股的投組, 手續費證交稅的基本開銷就是0.5%, 成交量小一點的股票, 買賣報價差距大, 這樣一來, 1.5%的消耗跑不掉

有人說只要專注在個股就無所謂大盤點數高低, 考量我沒有這種能力與膽識, 現況是持有約10%的台股, 投資標的是在近幾年相對低檔的價位, 配息穩定, 有機會業績好轉, 其它不合乎標準的就放掉, 以免抱起來不安心, 徒增困擾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小心ETF狂熱現象

應該有越來越多人知道ETF的好了

如果以指數當成對照的標的, 當然, 不會輸給指數的投資工具, 就是複製指數報酬的投資工具, 也就是ETF了

買進ETF, 就相當於買進一籃子股票, 也相當於買進這個市場市值排名最高的一群股票, 以這樣的"集合"來看, 只有系統性風險可以擊倒它

ETF會自動剔除市值落後的股票, 就不用怕成分股倒閉的風險, 極大的機率, 成分股在倒閉之前, 已經被剔除在成份股之外

所以, 以"買進不會倒閉的股票"出發, ETF就成為投資人最佳的選擇

於是, 越來越多想進入這個市場的人, 把資金投入ETF, ETF發行商收到資金後, 又投入該ETF成分股的實體股票上, 除了被動更換標的不同之外, 這個現象跟過去投信基金搶買某些中小型股的現象一樣, 萬一市場反轉時, 人擠人多殺多的現象, 也可能在ETF成分股上複製

也許你會說, 多殺多之後, 自然有股票可以補上, 指數是市值加權, 原本權重就很大的成分股, 要跌到什麼時候才會被剔除呢? 宏達電(2498)壞了N年, 還在0050成分股裡面呢! 但話說回來, 如果發生ETF的多殺多, 那還是算在系統性風險裡嗎?

主動投資人的喃喃自語.......................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對上市櫃第一季財報有點失望

距離上一次發文的4/20已經有兩個多禮拜, 指數正好從那天開始反彈邁向萬點
不過, 如果不是買0050或是台積大立光鴻海的投資人, 可能還在原地踏步吧!


這一季, 有不少好股因匯損而落難, 或本身營業利益已經衰退, 匯損又再踹一腳

下面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說明Q1財報應該注意的要點, 但是仍然要強調, 股價的合理性與業績的成長需要小心比較評估, 沒有絕對的好壞


營收增加, 毛利率衰退, 但毛利與營業利益差不多(勉強能接受), 其他利益與損失大增, 多半是匯損導致, 進到財報裡查詢, 證實猜想沒有錯, Q1台幣升值6%, 如果沒有避險, 多數中小型外銷股會出現巨額匯損, 因為Q1營收成長股價有所反應, 所以就會有不如預期的賣壓產生了


比較好的案例是下面這樣, 加入匯損的因素後, 盈餘還能成長


股價與"過去"的業績好壞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我們看到的財報, 就是過去式), 但不是百分之百有關係, 評估財報好壞, 必須考量面子(稅後盈餘)與裡子(毛利/營業利益甚至是稅前盈餘)中間的差異, 如果裡子是你所能接受甚至還不錯, 只是面子不太優而下跌, 而且確定未來不會再更差, 這個時候就有進場的機會

只是, 這樣的機會目前非常少....................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等待匯損測試股價反應

台幣第一季升值了6%, 而台股許多中小型股並沒有做匯率的避險, 必然會產生帳面上的匯損

會不會發生匯損, 可以從財報的後半部, 匯率變化對盈餘的敏感度來觀察, 但公司可能在季度裡對持有的貨幣作調整, 一定會有所變化, 方向上以及匯損的大致規模上, 可以得到粗估


匯損的觀點有很多面向, 比如說, 我們要重裡子不要重面子, 要關注營收毛利等本業數字的提升, 台幣的升貶只是像潮汐一樣的改變, 有匯損就會有匯兌收益, 但現實的看法是, 匯損會造成EPS毛利率"現況"的衰退, 會不會回沖, 何時回沖, 則是未知數, 話說回來, 匯損總該不是利多吧........

總結上述的想法, 準備好優質的標的, 把匯損當成一種測試, 看看Q1財報投資人對匯損的反應如何, 假設不會再更壞了, 忽略Q1匯損的財報數字, Q2以後又是一條好漢, 算是一種保守安全的策略

台股目前有些小回檔, 也真的很久沒有修正, 以此就判斷會有大幅回檔還太果斷, 實際的操作上, 總有種"所有的股票都漲過一輪""能挖的股票都被挖光"的感覺, 以中小型股的評價來說, 是稍貴但不是失去理性的貴, 向上也許有空間, 但安全邊際卻不足, 所以, 不妨稍稍休息觀察Q1財報的變化, 再做下一步的動作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聯強(2347)配息率低於預期

聯強(2347)是很多人持有或曾經持有的股票, 這兩年來, 因為股價持續下跌, 對照長期配息的紀錄, 使得這樣的價位吸引很多投資人買進, 但這樣的穩定股利在今年被打破


另一個事件則是發生在前年, 因為人民幣匯損, 讓原本在3元上下的EPS降到了2元, 一般投資人則認為這是個好機會, 因為匯損只是暫時, 果然EPS在去年有所回升

公布低於一元的股息之後, 大家紛紛猜測原因, 比如說公司還了一筆短債, 美國要升息, 應該要把錢留在公司..............等, 可能公司聽到了投資人的呼喊, 發了一篇解釋文


對於財報實力薄弱的我, 很像是每個字我都認識, 但合起來就像是文言文, 簡而言之是未來的配息率, 需要看各個海外子公司的匯率變化, 至於海外子公司的匯率變化.............嗯, 這是估不出來的

結論 : 未來的配息率波動可能變大, 因為加入海外子公司的匯率變化這個變數, 配息不如預期, 則是短線的利空

過去曾提過另外一家大型股低點的例子, 長期獲利與配息都穩定, 遇到利空把股價打下來時, 較容易估計買點, 而聯強(2347)則是在這兩年把獲利與配息穩定的規則都打破, 投資人可以做出危機入市或因為"不穩定"而退出的決策, 未來仍不可知, 這也是投資最有趣的地方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現金減資是不是利多?

最近有不少公司發布了減資的消息

簡單的歸納了一下, 我知道的減資有三種型態

1. 現金減資(退現金), 如國巨/震旦行.......
2. 減資彌補虧損拉升淨值(未退現金), 如旺宏.......
3. 庫藏股減資, 如台聯電/敦吉.............

現金減資的消息常常對股價有正面的影響, 所以從我所理解的面向寫出我的看法

拿恆大(1325)減資15%的例子來看

減資前的收盤價是20.55元, 減資後, 投資人每1000股會拿回1.5元的現金, 換回850股
所以減資後參考價跟除權息參考價計算類似

(20.55-1.5)/0.85=22.41

另可參考 櫃買中心減資參考價試算

減資前假設每股獲利1元, 因為股本減少, 減資後每股獲利變成1.176元(以減資後參考價計算)
減資前本益比20.55倍, 減資後降為19.05倍(以減資後參考價計算)

如果投資人承認這樣的本益比下降的"好處", 就會吸引買盤去將減資後的本益比推升到等同於減資前, 很像是填息的效果,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下的估計, 股價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

既然現金減資與發放現金股息的基本概念是類似的, 所以多半會把一家公司發放現金股息與現金減資的金額相加一起看, 這幾年來, 投資人對高現金股利的發佈常以利多看待, 現金減資當然也是對股價有相對的助益了

話說回來, 這樣的現金減資只能以中短線利多看待, 新聞發佈是一回事, 減資基準日前後的股價表現又是一回事(會不會"填息"), 更長期的未來, 現金減資代表公司對資金的需求並不迫切, 業績成長可能並不強勁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留意公司處分資產獲利的消息(一)

常常公司會發布業外處分資產的消息, 因為時間距離資產處分真正認列的日期太遠, 可能短期股價並未反映, 或是消息發布當時股價反應了一下, 之後又隨著大盤的波動沉寂了下來, 但是這筆處分收益終究會認列, 也終究對當年的財報有所影響, 當投資人忘記他時, 這筆業外就是當季對股價的一種保護(或是利多), 甚至延伸到隔年的股息發放, 時間效期短, 但常常有用

2015年, 維熹(3501)曾經發布了這個消息, 這筆資產的處分, 獲利約350萬美金, 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 EPS貢獻度將近1元


在2015/7/23有這則新聞, 似乎是處分資產的目的, 是為了先沖銷掉Q2火災認列的損失, 而保險理賠會在下半年入帳, 所以這一年合計仍然會有1元的EPS增加

維熹上半年EPS衝2.5元 火災理賠下半年可望入帳 


在這一年的結算, 包含了匯兌收益最後居然得到超過三億的業外, 相當於EPS多了將近三塊


我們都知道, 2015年的七八月, 是股市相當困難的時候, 但是藉由這筆業外收益的保護, 當年股價還能維持在相對好的位置


如果刻意去找這類的新聞來操作股票, 目前我還沒想到要怎麼做, 因為那時候維熹(3501)在我的觀察名單內, 所以有機會注意到, 我在股票的買賣上, 多半是抱持有賺就賣的過動個性, 那年因為持股組合有了這家, 大盤下跌反彈的過程, 少賠了一些, 算是一種收穫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Goodinfo網站的篩選功能

這是一個一試成主顧的免費股票資訊網站, 平時看財報籌碼甚至線圖, 在Goodinfo上面都有, 時間夠久, 資料夠齊全

後來發現, 他的股票篩選功能很好用, 當然了, 把股票抱緊處理的投資人, 不用常常換股, 久久才會更換持股, 倒是這一兩個月來, 大盤接近警戒區, 雖然不會有立即的危險, 但也想用部分資金賺點短線機會財, 不要與股票談戀愛

有趣的是這個篩選功能連股價位置都有辦法做得到, 只需要花點巧思, 比如說, 現在我不想追高, 看有什麼股票還在季線年線附近, 殖利率不錯, 營業利益不要衰退(忽略掉匯損等業外干擾), 就可以設定下圖的條件


於是, 篩選出來的名單範圍就剩下11檔股票, 同時, 也可以自己調整要比較的欄位, 比如說要先看這幾家公司的股利情形如何, 就像下圖這樣


隨便挑一家來看看, Goodinfo也有線圖, 目前股價還真的在均線附近


這是一個簡單的範例, 不是上面的名單就可以買進, 然而, Goodinfo可以設定不同的選股策略, 彈性很大, 我覺得相當好用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ETF本身或是ETF成分股會不會被高估?

投資上常有否極泰來或是盛極而衰之類的循環, 當某種投資術/某些股票........被過分地追捧/遺棄時, 很可能趨勢就會翻轉, 我在想, ETF會不會也有此魔咒

先看到這則新聞

台股基金縮水 爆產業危機

台股基金的規模, 從2007年的4372億, 到這篇報導2017年的1768億, 縮水了六成, 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便是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興起

無論是理財雜誌或是理財書, 這幾年都常見到主動投資無法打敗被動投資的數據, 就連巴菲特也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

如果把主動式基金當成投資人的群體, 而主動式基金的報酬率平均, 應該也會接近於指數, 但扣除高昂的管理費用後, 每年累積2~5%的耗損, 長期下來便會造成相當大的差距

回到指數型基金, 表面上是依據指數成分被動式的投入, 隨著投入的資金增加, 指數型基金被動把資金投入到指數成分股中, 在這樣的循環裡, 造成資金集中化效應, 持續推高指數成分股, 只要資金充沛, 這樣的情形就會持續下去

這幾年來, 尤其是去年, 擇股擇時的投資人, 堅持只買進"便宜"的中小型股, 要追上指數就已經相當辛苦, 但就是不受資金的青睞, 被動型基金不買, 主動型基金的萎縮, 量價都相對低迷, 事情總是有一體兩面, 往好處想, 就是這些股票相對於指數成分股會顯得更有價值一些, 與指數漲跌的關係也會低一些, 此外, 當資金退潮時, 被動式基金淨值的消退將會比過去快得多

為什麼會想做比較累的主動性投資, 無非是無法滿足於被動投資的報酬率, 以及自己掌握投資組合的感覺, 2013年是小型股最美好的一年, 也可能期待那種快感的重現吧!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港股投資組合 -- 2017/3

目前正在進行稅制改革, 主要是針對個人股息稅的認定做調整, 看來是不利於散戶, 另外, 持有部分外幣資產, 也算是分散風險的一種, 如何提高外幣資產的報酬率, 高於定存, 就成為了一個必須思考的題目了, 很久沒寫blog, 先用這篇當開頭了

過去曾經實驗過一年左右的港股投資組合(偏向H股), 對於港股一些高息公司有些認識, 時隔兩三年, 大盤位置不同, 也經過多空的洗禮, 有的股票已經漲過可以買進的價位, 有的股票禁不起考驗, 已經中箭落馬, 代表自己的眼光需要再精進一些

我用選擇台股的方式運用到港股, 同樣需要思考幾個面向
1. 股價基期低
2. 獲利穩定
3. 股息殖利率高
4. 財務面考量(負債/現金流/淨值)

名單多半是利用港股篩選器以及參考香港部落客的持股名單而成
這是一個可以買到15家公司的組合, 資金平均分配在每家公司, 目前只生出五家
主要還是上述四點的選股考量, 許多股票在基期這個階段已經淘汰, 畢竟目前全球股市在相對高檔階段, 不宜太過積極介入成長股以明哲保身
也許還可以多一點所謂的第二層思考, 再挖掘更具潛力的股票, 不用拘泥在高股息這個區塊, 但需要對市場更熟悉, 接收更多資訊才辦得到, 現有的能力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