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大戶投資方法相對於散戶的盲點

還是想強調一點, 看到任何投資方法, 都要試圖找出那個方法的缺點, 並思考"適不適合"自己用

常常看到大戶投資達人強調買股的淡定以及心理素質, 以及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型攤平術

我想, 這有很明顯的盲點

能夠常常淡定買股, 有大錢可以抄底, 代表平時就預留大筆現金

預留大筆現金, 整體來說, 現金會沖淡你看到大戶的投資報酬率

大戶常常只要2~3%的報酬率, 就能有很優渥的生活, 甚至, 賠光投資的本金後, 仍然是財務自由

金字塔型攤平, 如果最後發現是錯的, 大戶依然能夠承受, 生活品質不變

對於資金不足的投資人, 買股本來就會怕, 三兩下賠掉半年工作薪水是很正常的, 就是因為會怕, 投資的方法與思維需要不斷的淬鍊, 對於投資的標的, 面對風險的應對方式, 安全邊際, 都要思考再三, 這樣會辛苦忙碌不悠閒, 但是, 你會有收穫, 可以獨立, 可以多賺少賠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工商時間] 一個不錯的學習課程 -- 投資魔法工具

一直以來, 我是反對過於簡單化的投資方法, 所有"躺著賺"的方法, 都只是剛好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存活者偏差, 試著自己做功課, 並且獨立思考才是長久之計

投資市場詭譎多變, 營收盈餘/籌碼變化/財報分析, 恰好是投資最重要的三種分析方法, 我向大家推薦這樣的學習課程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Class_Gathering/detail.aspx?t=1&cid=ST2016036

同時, 也推薦騰雲投資平台, 在facebook的搜尋欄就可以找到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持股比重開始降低

在設定的持股比重下, 高基期換低基期的換股操作, 一直是我的操作主軸

有幾個想法與大家分享

1. 換股操作到上一兩周時, 發現步調有些亂, 剛買進的持股, 選股品質上並不是那麼好, 以我習慣的分散持股的型態, 代表便宜的股票已經相當有限, 算是小小的警訊

2. 台幣升值, 對很多自然避險的中小型外銷股很不利, 我多持有這類中小型股, 勢必做些調整, 假設第三季仍有行情, 才有機會順利接軌

3. 比較不受新台幣升值影響的股票, 我想會是內需產業股, 定存股(殖利率仍大於5%者), 或是金融股

4. 如果好的標的不多, 也可以把持股適度集中, 放在原本漲幅小, 未來業績掌握度高的股票上, 並砍掉原本多餘錯買的股票

5. 依照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持股比重本來就需要降低

6. 較積極的作法, 分配一部分比重在短線的套利, 比如除權息行情, 季報優於預期股的猜測.......等

7. 指數年線上彎是好消息, 但必須注意正乖離所帶來可能的修正, 年線正乖離10%以上, 就必須警戒一下, 踩一下煞車, 準備好的標的, 但不躁進

8. 散戶多將資金放到T50反, 可以持續凹單, 無暇顧及中小型股, 也可能是中小型股沒有的補漲的原因

目前持股降到約31%, 比較想保住戰果, 未來可能會先在30~40%間浮動調整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有什麼是印鈔救市不能解?

這算是一個非經濟本科的人導出的想法, 請見諒

從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 全世界進入了QE的新經濟時代, 只要地球上有任何的小感冒, 就用印鈔解決, 降息/買債/買股票, 無所不用其極, 彷彿可以吃下全世界的所有資產

央行或聯準會印鈔票, 需不需要還錢? 需不需要修復資產負債表? 相信沒人敢說一定要或一定不要, 套句投資前輩說過的話, 經濟學與物理化學工程學不同,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不是套入公式即能求解, 恰巧因為投資而研讀經濟學, 對股市大方向做出抉擇的人, 跌破眼鏡是正常的事, 因為相信了經濟學太多如果發生abcde, 就會導出12345的結果

想了想, 印鈔救市, 最怕的只有錢太多, 造成通貨膨脹, 就像是火上加油一樣, 可是, 不同國家不同時間印了那麼多次, 卻沒有得到通膨的結果, 可見, 在還沒通膨之前, 這招還是會繼續用下去

另一樣是朋友的擔心, 印鈔救市的負面效應, 是當局者的數字管理看不到的, 就是持有資產者與未持有資產者的貧富差距加大, 從脫歐/川普/政權轉移........等情況, 彷彿某種動亂即將發生

股市的漲升, 是反應不同資產間的殖利率比較後的資金流動, 通膨是印鈔無法解的困境, 反而需要升息收回流動性, 而升息即是壓垮這高處不勝寒的恐怖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沒人敢下這個重手, 怕是小病不醫, 大病難治

投資的矛盾是, 你知道派對中有結束的一天, 但不知道何時結束, 你要跳舞跳完整場, 還是乾脆不要參加?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T50反一淨值消耗的簡單估計

最近常上報紙的標題, 就是T50反一的成交量又創新高.................

受限於0050的融券不易, 或是期貨必須轉倉的缺點, 散戶想要把多空雙向績效發揮到極致, 是有困難的, 自從T50反一出現後, 扭轉了上述的不便

更有甚者, 還有存股達人也加入T50反一的行列, 號稱高點到了就可以用這個工具來避險, 有人用9000點指數當成界線, 還有人早在去年, 建議十年線就是好的佈局起點, 每個月買一些對自己的部位做"避險"的動作

我們都知道T50反一是用期貨模擬"單日"的漲跌幅, 每日結算, 而基金的說明書也表明, 遇上盤整行情, 會有淨值的消耗, 不過, 還沒有人算過, 長線持有T50反一, 會被消耗掉多少淨值

既然, 我們希望操作上, 是反映對加權指數的反向效果, 所以, 我用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具有合理還原除權息對指數的影響)做估計上的對比, 從T50反一上市日起做比較

如下表所示
1. 以加權股價指數來看, 兩個日期加權股價指數相差無幾, 但是T50反一卻是賠了11.6%
2. 以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來看, 中間的差值是6.07%(11.6-5.53), 中間經歷了20.5個月=1.7年, 相當於一年約會耗掉3.55%的淨值
3. 以0050淨值來看, 差值是4.03%, 一年會耗掉2.37%的淨值 (新增修正)

如果需要的話, 我還是會使用T50反一這個工具, 但我心裡會有個底, 如果我沒看準, 指數沒有大幅下跌, 一年大概會耗掉3.5%(2.4%, 相對於0050)左右的成本, 對長線持有者是相對不利的..........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資金總是找尋最有利的出路

今天的心得很簡單, 資金總是找尋最有利的出路

資金必須從股市, 債市, 商品, 甚至是藝術品.........等, 可投資標的去比較, 找出收益最優的項目

縱使是極為平庸的經濟, 成長率不佳, 還是要勉強從很多不看好的區域, 找出相對比較不是那麼差的區域投資

金融海嘯時期, 美國十年期公債是漲的, 那時的利率水準是4~5%, 與股市2~5%殖利率水準(不同國家)相比, 尤其是在成長動能消失有衰退疑慮的情況下, 有相對好的吸引力, 這就是資金選擇出路下的結果

這幾個月以來, 台積電與中華電信是很好的例子, 試想, 這兩家業績成長了嗎? 經過幾次的大小震盪之後, 資金在不同資產上流竄, 最後又找上了這兩家, 這不是積極正面成長的選擇, 是比較後的結果

台灣的定存利率降到1%左右, 我也只能從不同的資產類別去找尋相對高的報酬出路, 一種是配息穩定的股票(可惜了, 千金難買早知道, 只買台積與中華電, 績效會比我自己選股好很多), 另一種是債券基金(比如投資等級公司債), 為了安全起見, 我依然保留部分現金, 但心情上, 也算是被迫參與這個派對吧!

這樣的情形何時會結束, 一是泡沫出現, 二是利率拉高到具有吸引力的水準, 或是兩者的交互作用吧!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轉貼連結與短評 -- 重大事件造成的股市動盪

英國脫歐公投, 造成股市激烈反應, 說不怕是假的, 如果早早看到下面這篇文章, 脫歐公投的那個六日就不會那麼忐忑不安了
這篇文章裡有個圖表, 記錄了S&P500指數遇上了歷史上14次重大事件後指數的反應, 最大跌幅, 以及需要多久時間恢復

其中, 有10次在30天內收復跌勢, 其餘4次花了143~285天, 整體來說, 並不如想像中的恐慌

感覺上, 股市依循一個綜合了景氣循環/資金/各類投資商品風險報酬比較/投資人心理.......等因素所構成的趨勢前進, 事件的發生多半是短期的干擾, 造成大幅度下跌且恢復期長的事件, 本身就處於下行的趨勢之下, 不能算是事件本身造成的下跌

所以, 遇到重大事件, 投資人還是要盡量保持清醒, 濾除短期波動的雜音, 仍依據原本判斷的趨勢操作, 才是上上之策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英國脫歐事件的反省與想法

昨天英國確定脫歐, 果真跌破眾人眼鏡, 而我採中間路線, 事先沒有避險也沒有加碼

有些遺憾的是, 事前歐美股市大漲, 就塑造了不對稱的多空比例, 我只是覺得奇怪, 前晚的歐美股市大漲, 顯現了壓寶留歐的氣氛濃厚, 可是, 英國留歐, 也只不過"維持現狀", 並不值得開心, 反而英國不留歐, 卻會造成恐慌下跌, 這就是我說的不對稱, 所以, 避險才比較符合邏輯推演

很多人買了00632R, 我也曾經想過這一招, 可是持股七成, 總不可能瞬間買了三成00632R來避險, 同時持有多空部位, 心理上容易錯亂, 還不如三成空手, 隨機應變

原本的打算是, 英國脫歐這關過了之後, 就可以慢慢加碼, 脫離一貫參考的持股比重限制, 因為自己觀察到很多電子上下游營收, 是慢慢回溫的, 去年七八月的基期也低, 更是年線上揚的好機會, 而現在只好等悲觀情緒沉澱後再決定, 主軸就是, 沒有把握時就照著坦伯頓不敗投資法的持股比重控制, 不要太早把籌碼用盡, 有把握再自行脫隊前進

如果想了解英國脫歐的影響, 有央行正式的新聞稿

英國脫離歐盟之可能影響

投資最怕的是不確定性, 但是, 當所有的不確定性消失, 就是該散場的時候, 而我們只能在不確定性中討生活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一個中小型股的例子 -- 高技(5439)

聲明: 目前已無持有任何高技(5439)股票, 這篇文章不對該股票提供買賣建議, 僅對過去買賣過程分享與檢討

這是前些日子獲利賣出的股票, 短時間內不會再考慮這家, 其實, 我多數的持股都是小賺小賠收場, 想說舉例總是要選體面一點的, 就選這家來聊了

記得這家是過年期間的傑作, 如同前幾篇文章所寫到的, 冷門/高殖利率/低本益比的中小型股, 外加有一點反向思考的特性,  賭不會再更壞

先看到成交量, 還沒被發現前, 一天五十張以下是常態, 這不是選股的必要條件, 只是, 這個現象不應該被視為缺點


攤開N年獲利與股息, 呈現高高低低, 但從未虧損, 而且近幾年股息趨向穩定, 以去年的獲利來說, 本益比稍高約12X, 但預估的殖利率可能將近8%(買進時尚未公布配息)
如果賭業績不會再更差了, 這樣的數字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 景氣好時, EPS有超過3元的紀錄, 股價可達35元, 對照當時的股價, 具有往上的"彈性"與"可能性"


出發前看一下股價的位階,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股災, 這個價位比較偏向低點而不是高點


其餘該確認的點比如

1. 財報有無地雷, 轉投資有無亮點, 股息發放"能力"如何
2. 個股新聞, 有何利多利空, 老闆是否誇大, 有無差評
3. 籌碼狀態, 融資券, 大股東持股
4. 投信研究報告, 大致了解產品優缺點, 把貨賣給誰
5. 股本形成, 是不是很愛增資借錢?

能看的盡量看一下, 相信坊間的投資書都會寫到, 重點還是擺在長時間獲利與股息的穩定性, 安全第一

最後, 賣出的決定仍是來自成交量, 從原本的一百張不到, 增加到上千張(當然最後還有爆出六千張的更高點), 另外, 以今年的股息來說, 殖利率降為5.7%, 算是波段可以出場的時機


無論投資個股或是大盤指數, 多半都是投資一個從冷到熱的過程, 成交量低並不是壞現象, 散戶的資金規模小, 就是進出的優勢

至於如何從眾多的股票篩選出這檔, 我想, 要平時多看多想, 累積多一點的候選名單, 很難速成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不要對中小型股失去信心

近來很多文章指出, 台股成交量低迷, 而成交量與指數漲跌又多半受外資掌控, 而外資的重心在於大型股, 很多中小型股每天成交量不到百張, 變成名符其實的冷凍櫃, 對中小型股十分的悲觀

中小型股還會再起, 為什麼?

因為我還在裡面阿~~~~~~(開玩笑的啦)

常覺得, 選股買股的過程, 就是一種模擬系統, 做抉擇的當下, 預先猜測能有多少利潤, 有人用技術分析, 有人用基本面分析, 就是覺得他適合這樣的模擬系統, 能夠做出勝率相對高的決定

我比較喜歡冷門的中小型股, 原因就在於這類股較少被人挖掘, 容易出現好的買點, 對散戶而言, 成交量少並不構成影響, 甚至是優勢, 而中小型股族群也藏有許多寶藏, 本益比低, 現金流強勁, 股息發放能量豐沛

不管市場流不流行這種股票, 我都專注在這個族群, 相信價值終究會反映到股價上, 股性冷不是缺點, 資本利得就是在這由冷轉熱的過程獲取

以代表中小型股的櫃買指數來說, 上一次漲升的波段也不過是2011/12~2014/6的事, 最低點是86.13, 最高點是155.42, 漲幅80.4%


代表大型股的集中市場指數, 則是從2011/12~2015/4, 最低點是6609, 最高點是10014, 漲幅51.5%


成交量低迷, 是因為投資人尚未從經濟衰退的驚恐走出來, 如果經濟真的好轉, 股市熱度回升, 水(資金)漲船(股價)高之下, 中小型股就會重新受到青睞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成長的定義, 端看投資期限長短

很多人是喜歡投資成長股的, 成長股的定義, 多半是業績持續成長一大段時間

就時間的維度來看, 台股的投資人, 極少會持有幾年以上, 而且, 企業的體質不夠強健以及景氣多是三五年就有一個小循環, 沒有必要與這些股票常相廝守才對, 所以, 成長的定義, 端看我們要把握的時間長短

我的想法是
一般人口中的成長股, 是非常容易尋找的, 因為, 這些股票早被發掘, 累積了長久的信用, 有太多的研究資源與投資人的研究精力投注於此, 好處是容易追蹤, 也有許多同好相伴, 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壞處是, 後面才介入的投資人, 並沒有好價位可以買, 因為價值早被挖掘完畢, 且因為長期成長, 股價隱含太多投資人的期望在裡面, 要忍受相對高的本益比或低的殖利率, 低檔買進的前人, 成本低, 耐得住大風大浪, 買在後段的人, 就會有種"買太貴的煎熬"

另一種就是買這家公司"回到正常水準", 縮短時間來看, 也算是成長的一種, 好處是這些股票不受投資人青睞, 成交量低迷, 有許多被低估的機會, 更可能有好的殖利率/本益比, 比較辛苦的是, 要股海掏金, 花很多功夫去挖掘, 認同度較低, 資訊少, 同伴也少, 還有, 說不定回升一下子又沉淪............. :)

兩種形式的成長, 在成長的條件成立後, 都是要定期關注業績/籌碼...........等資訊, 要花的功夫差不多, 判斷出場的條件也差不多, 如果一家公司從低迷回到正常水準後, 又持續成長, 獲得投資人"刮目相看"的機會, 此時股價就有更多表現的可能了..............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股價越跌越高興??

偶然在某個投資網站看到網友提問, XX股跌這麼多, 你不會擔心嗎?

該網站回答: 股價下跌, 只要是基本面沒有改變, 當然是越跌越開心, 因為, 可以買到更低價位的股票, 透過長時間的買進, 更可以降低成本, 提升報酬

基本面沒有改變, 股價反而大跌, 這是我最怕的一件事之一, 我會有種未知的恐懼

有沒有什麼我沒有看到的利空? 那麼多人在倒貨, 到底是為什麼?
為什麼股票這麼便宜, 還沒有人買進把股價合理化?
這檔股票佔我的投資組合比重是多少, 我還有多少資金去攤平這檔股票?
如果我能用來攤平的資金不多, 無法有效降低成本, 那我仍然相當距離損益兩平點很遠,
我有多大的把握"基本面"是不變的?

如果我持續抱牢或攤平一檔個股, 這筆錢是否喪失了另外一個賺錢的機會?
也就是所謂的"機會成本"
常聽人提起機會成本這個名詞, 用在這裡是很適合的

如果所有的股票都跌, 那正是面臨系統性風險, 這是你要不要繼續待在股市的問題
如果持有的十檔股票, 有九檔上漲或持平, 只有一檔特別糟, 這檔就必須特別關心

我會採用分散持股的方式, 一檔個股不要超過10%的資金, 在下注時小心評估價值, 買到單一持股上限即不再攤平, 如買滿後表現不如預期, 因為資金佔比不大, 即有空間選擇續抱或停損, 我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 多選擇停損

台灣的投資觀念, 受到美國名人的影響頗多, 諸如"如果沒有打算持有股票十年, 那麼十分鐘都不要持有"這類名言, 都是琅琅上口, 台灣沒有那麼多實力堅強的大企業可以讓我們效法名人操作, 必須謹慎考慮投資背景的不同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兩個不錯的投資分析網站

網路上很多個股分析文, 常常是年報或研究報告剪貼, 不然就是投資課程的作業, 常常覺得太過花俏, 騷不到癢處

不過, 我常常看這個網站的分析文, 很平實, 切中要害, 沒有買賣推薦, 很少找熱門股來分析, 也就是說, 萬一你對該個股有了興趣, 做了相關研究, 評估合理價位後, 也不會與市價距離太遠

Thomas Lee' Sharings


另外一個網站比較偏向價值投資的分享, 分為幾個部分(Investing/Company/Journey), 一開始是看到他對南茂與在美國上市的百慕達南茂(IMOS)合併的分析, 就持續關注這網站, 文章不多, 但見解都相當精闢, 是可以學到東西的網站

Lins Value Investing



自己寫不出那種程度的分析文, 就介紹大家去看囉!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練習找出操作系統的破綻與利弊

如果投資只是買幾本坊間書籍, 照表操課, 照書中的公式或是心法做, 或根本不用腦, 作者講師買什麼, 你就跟著買, 那就太小看投資這個工作了

尤其是, 越簡單, 越講求速成的訣竅, 裡面藏有最多的破綻, 在我們看這些書時, 就是要練習去找這些書邏輯不通的地方, 唯有如此, 才能讓我們的投資系統更完整

有個投資方法是這麼寫的, 比如說

1. 一檔股票有便宜價與貴價, 這些價格是依照最新一期財報計算出來的
2. 到了便宜價就可買進, 到了貴價就可以賣出賺價差, 在兩個價位間, 持股續抱
3. 資金分配的原則是, 分幾批進場, 普通的股災就分三批, 如金融海嘯就分六批
    便宜價到了, 下第一筆單, 便宜價打九折, 再下第二筆..................依此類推

條件1&2:
如果便宜價到來買進, 一定是在上季季報更新後, 很有可能的情形是, 買了之後, 下一季的季報很糟, 便宜價瞬間變成貴價, 豈不是又要賣出??
如果是分散投資, 機械化操作, 部分的個股遇上這種情況, 當成停損倒無所謂, 我們是講究大數法則下的勝率, 範例/次數不足, 就容易造成大的波動, 有好有壞, 所以必須試著讓自己的組合足夠分散
還有, 如果我們不懂得基本面的判斷, 出現便宜價的股票, 常常還是公司體質轉差, 股價大跌造成, 反而還會增加風險

條件3:
分配資金批數的條件是, 股災的等級?? 股災的發生, 我們通常是事後才知道規模有多大, 如果我知道規模有多大, 何不跌到底部才買?? 再說到分批買進的作法, 通常便宜價是不容易等到的(為了很高的勝率?)
多半時間我們都在等待, 試著思考多久可以出現一次買點, 買進了多少的金額(買到幾批?), 再花多久的時間實現獲利, 對於整體的資金報酬率, 很可能與直接買美國高評級債券差不多
如果是公司基本面發生問題而未發現, 買到滿持股搞不好也是災難

這麼保守的操作, 在理想的狀態下, 是為了保護這個操作系統會有很低的失敗率, 但在大部分的時間裡, 你必須等待, 而且忍受很低的報酬率, 持平而論, 這種操作法在大股災發生時, 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但也要買對標的, 做到足夠的分散才行

大概把隨便看到的投資系統想過一遍, 有好有壞, 但絕不會是一個簡單容易的聖杯, 仍需對很多例外狀況做思考與排除

如果你看到我的文章, 告訴我有哪個部分是說不通的, 那就算是我賺到囉!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維持投資組合在合理股價範圍

經過了幾年的演化, 慢慢找到自己維護一個投資組合的方法

那就是, 讓投資組合的每個成分股, 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股價範圍

什麼是合理的股價範圍?

在可見的所有公司資訊下, 股價沒有偏離當初買進的原因與基本面

什麼是可見的公司資訊? 就是現在見得到的財報/新聞訊息/個股的本益比殖利率..........等資訊, 不對未來做太多的預期, 當然, 月營收與季報半年報年報都是判斷的點

依照自己的能力圈與信心去判斷, 超越設定的基本面預期就賣出, 反之, 低於設定的基本面預期也是賣出, 或是當持股比重太高, 卻發現更有吸引力的個股時, 也可以找出最不具希望的股票, 將它替換

多餘的時間, 一般我們無法天天追蹤幾百檔在台股"還算不錯"的股票, 用一種類似挖寶的心態, 找尋存在新聞/部落格或是投資社團的題材, 有時間就慢慢看, 合格的就放在預備區, 等待隨時補上, 需要補足的量, 端看當時的持股比重需求

所以, 維持持股在"自己認為"有競爭力的範圍內, 就成為投資的日常工作, 加上投資比重的控制, 形成了我的投資主體架構

投資個股, 多認識股票的外表/個性是必要的, 至於數量, 多與精之間並沒有定論, 如果是初學者, 可以從"我們的股票投資部落格"追蹤的股票開始, 但切記, 分散持股仍是第一要件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抄底股的基本外觀

前兩篇提到, 我比較喜歡用"不跌"(或是跌不下去)作為選股的原則, 有人會問, 如果選到類似某某股持續沉淪怎麼辦?

首先, 在市場上打滾, 必須要有所認知, 從來就只有勝率高低, 沒有百發百中穩贏的這種聖杯, 也沒有說一定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所以, 適度分散, 五檔以上, 甚至十檔以上, 把風險分散到剩下系統性風險, 不要因個股單一事件影響到整體的績效, 除此之外, 適度的停損, 也是選項之一, 如果跌到讓你睡不著, 或是影響到你的基本生活, 就必須要壯士斷腕

很簡單的分別

A. 某晶圓廠的長期獲利與股利, 高高低低, 甚至還有虧損年度, 不是說這家不好, 而是不容易在利空之下判斷好的買進價位


B. 某電源供應器廠的長期獲利與股利, 波動相對小, 用本益比殖利率或其他指標找相對低點比較容易


初期的篩選, 可以從台灣五十成分股開始, 再擴增到中型一百成分股, 就可以建立基本的"可抄底"名單, 看自己對於獲利股利等指標的要求配合長期的股價波動觀察去做買進與賣出的動作

進階的做法, 比較需要能力圈的支援, 不用受到獲利股利穩定度的限制, 你必須知道, 這家公司的營運, "再壞也只有這樣", 或是, 更深入去找小型冷門股, 尋求更高的殖利率

註: 文章獲利配息的資料, 出自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後記: 千萬不要衝動大聲說, 我也要存XX股一百張, 然後就不去分散, 像端午節前夕爆出的某金融股利空, 我們無從判斷嚴重性如何, 但一定影響到你的心情與資產的波動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成長或低基期 -- 選股方法的不同

有時候也會覺得, 自己的選股太保守, 買完之後只能等, 有沒有更快更有效率的賺錢法?

如果我也學會熱門股的操作法, 是不是可以把績效進一步提升?

於是, 我到書店找了一本名為"大漲的訊號", 這本書教人尋找會大漲的股票, 其核心選股的方法, 就是尋找股價創新高的強勢股, 並搭配營收盈餘的創新高以及大盤的強弱勢的判讀, 找尋買賣點

同時, 也發現到, 每個月月初, 或是季報半年報年報公布的時間, 是基本面投資人最忙碌的時刻, 要追蹤營收盈餘, 作為買賣的判斷

我也追蹤營收盈餘, 只是沒有那麼急迫, 有時候也慢上一兩天, 至於, 因為營收盈餘需要立刻處理買賣的頻率也不高(通常是自己手癢.........)

股票的業績有三個方向, 成長(大於10%的增加)/持平(個位數的上下)/衰退(大於10%的減少)

如果以營收盈餘成長為買賣條件, 持股買進的價位通常在半山腰, 被定義做成長股之時

成長股的投資法, 等待的時間短, 不過成長股只能接受持續成長, 因為偏高的本益比通常包含了對業績成長的預期, 如果業績持平或衰退, 那就會面臨本益比的修正

如果選擇本身的業績就讓人不期不待, 股價也在低檔, 賭它不要再衰退

除非遇到更差的業績慘況, 股價會進一步向下調整, 持平(維持低迷)或成長(恢復元氣), 對於股價本身, 對比於成長股的方法, 多了些餘裕, 缺點是必須付出時間等待

端看每個人適合哪一種方法, 沒有絕對的答案....................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我好朋友的名言, 選股的原則, 就是找"最大被炒作的可能性"

買股票, 總不可能只是促進經濟發展, 與公司一同成長這麼"表面"的理由, 當然還是要有點價差, 才有利可圖吧! 所以, 尋求最大被炒作的可能性, 是非常積極的動機

我算是相對保守的人, 所以轉個彎, 依式造句, 便成為我選股的原則, 那就是"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所以, 選股的重點會擺在
1. 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2. 遭受到利空衝擊後, 有否極泰來的跡象
3. 公司發放股息的能力要好
4. 技術線型具有底部型態
5. 未來的營運, 不要有可被察覺的長期隱憂
6. 交易平淡, 籌碼完全沉澱

所以, 我幾乎不會去買熱門成長股, 因為, 那比較不符合我選股的原則

可能有時會想出國旅遊, 有時沒有看盤, 會外出吃吃美食, 有時也有不想研究股票的倦怠, 就會想把自己的投資組合弄得越保守越好

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以高股息發放能力的股票為主, 將持股適度的分散至十到二十檔間, 常常你是用最保守的方式選股, 尋找最大不跌的可能性, 但結果卻會讓你驚喜, 轉個彎, 有些持股意外被炒作, 有些持股因為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大盤下跌時, 相對跌幅小, 參與除權息, 平均7%的殖利率, 就比大盤多了3~4%, 一些"保守"因素持股構成的績效總和, 卻可能與"積極"型持股相同呢!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還是推薦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最近興起了五線譜的學習熱潮, 網路上的投資社團, 彷彿發現一個聖杯似的, 被很多投資人奉為圭臬

可是, 往往投資需要處理的問題不只如此, 只要有新的聖杯出現, 都必須用下面幾點做檢視

1. 如果有一筆錢, 是規劃做股市投資的, 而報酬率的計算, 是以這筆錢的總額為分母, 閒置資金的低效率一併也要考慮進去, 買賣訊號出現時, 資金要如何移動, 移動多少資金,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2. 聖杯的指標是否明確, 就像技術分析一樣, 指標的交叉上下判斷, 有無例外, 有無容忍值, 會不會出現類似N個人看指標, 有N個不同的操作情形發生

3. 會不會有極端值出現, 面對極端值的對應方式如何?

4. 操作的頻率為何? 高低點的出現, 常常只是一瞬間, 需不需要很高的頻率去關注指標是否出現?

可能是我理解能力較差, 五線譜無法解決我的部分問題, 但是, 與五線譜同作者的Tivo與薛教授, 早早就提出了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可以處理大部分上述的情況

請看下圖, 那是某一個月份公布的參考值



1. 這本來就是針對持股比重控制的指標, 我認為最大的好處, 不在於學理或是最佳化, 而是提供了投資人在任何時間點介入股市的作法, 也假設我們猜不到也不懂高低點

2. 指標出現的判斷式很明確, 每個月Tivo大的部落格都公布台股的股價淨值比資料, 可以如回測數據一樣, 每年再平衡, 也可以用每個月當成買賣頻率, 依照參考比重控制投入資金多寡, 自動達成高出低進

3. 會有無法處理的極端值出現, 但機率低, 而且頻率也低, 如上表所示, 極端值出現在股市漲破10482或跌破5838時, 台股指數每年都會扣掉除息的點數(約200~300點), 使得指數有更大的機率維持在這個區間內

4. 操作頻率, 最短可以到每個月公布股價淨值比時調整, 也可以每年調整一次, 配合定存週期

至於績效如何, 我覺得, 沒有持股滿檔, 短時間內會輸給大盤,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高低震盪後, 會有機會慢慢追上, 如果有所謂的懶人投資術, 這是我見過最懶的方式了

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的來源與回測

我目前使用的方法是, 自己選股, 無法判斷多空時, 持股比重參考這個投資法則, 如有把握, 再自行調整, 目前持股約73%, 持股平均殖利率是7%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低利時代的現象

金融海嘯之後, 全球多數國家, 利率都維持在極低的水平

台灣也不例外, 存款大概是1%, 借款約是2%的利率

利率低, 房地產可以漲到低於2%的租金收益
曾幾何時, 達人開始教大家借錢買股套利, 做無本生意
很多股票光是殖利率往定存利率靠攏, 就有不小的資本利得
美國上市公司, 利用低成本借貸, 買回庫藏股, 提升股價
台灣有些上市公司, 借錢買大樓當包租公, 租金收益4%, 借貸利率2%, 憑空增加那2%的獲利
也有公司用低廉資金, 買影印機來收租, 賺取3~4%的微薄收益
公司相互併購, 端出令人乍舌的高價, 借錢2%賺5%, 利差就是3%

最近很熱門的存股標的, 大豐電6184, 因為擴展營運導致獲利與股價下跌
堅持最後會贏的投資人, 用遠傳以700億買下130萬戶的中嘉(相當於每個用戶值5~6萬)來換算被併購價值, 同樣地, 也可以用利率來反推

日月光併矽品, 就是借貸2%換5%獲利
大豐電6184常年獲利約3億, 5%獲利市值約60億, 3%獲利市值是100億, 極端的2%獲利(與房地產的獲利率相仿)市值是150億, 而用戶數25萬來說, 每戶五萬, 市值就是125億
最終會不會出現這樣的估值, 因為剛開始進入戰國時代, 變數仍然很大

儘管這不是正統的估價方式, 也算是大概將估計值推進到合理的數量級了

這一切的一切, 非常怕升息, 不只市場怕, 聯準會也會怕, 如果說有什麼是海嘯之後的泡沫, 上面的現象就是泡沫, 但反過頭來說, 因為大家都怕, 所以利率只能維持在極低的水平, 我們就在這個低利環境下繼續冒險前進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一個利空買進的例子 -- 中鼎(9933)

聲明: 目前我手上已無持有任何中鼎(9933)股票, 這篇文章不對該股票提供買賣建議

我比較偏向在低估10%到高估10%間的中線操作, 所以, 短時間內不會再考慮它, 此外, 希望大家能夠從這樣的例子裡找到靈感, 也給彼此腦力激盪的機會

中鼎(9933)也算是定存股名單之一, 不信看看股利政策, 也是我的觀察名單之一, 一直以來, 用殖利率與本益比交叉比對, 還是貴了些,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 存股存在高價, 就是有些風險


看著看著, 中鼎的股價意外的下跌, 有朋友統計其市值, 告訴我這家可能要被剔除MSCI成分股, 不過, 若以新聞為判斷的時間點, 不影響買進的價位

MSCI增1刪9 浩鼎唯一進榜 

一般在指數成分股調整時, 許多被動型基金(ETF)必須跟著調整持股, 被剔除者, 短期內會有龐大的賣壓, 像是中鼎, 在11/13日公布前, 已經跌了一大段, 公布後, 還往下跌了近10%


被剔除成分股的賣壓, 幫投資人多創造出一些安全邊際, 實際上有多少無法量化, 至少, 以殖利率來看, 35元的股價, 2.23元的股息, 就有6.4%左右, 以幾年的平均數來看, 比在50塊買進好很多, 如果沒被標錯價, 領股息也不錯, 如果真的被標錯價, 那就有資本利得可賺

當初買進的成本約在35塊多, 賣出價約是42~43間, 覺得在這個區間會有些壓力, 所以也沒抱久一點, 這屬於個人需要加強的地方囉!


還是強調一下, 選股作多不會每次都會成功, 失敗的紀錄也不少, 我通常會以停損的方式應對, 成功率在六成以上, 就很不錯了!!

跟單存股, 風險似乎大了些

這三四年, 存股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股海淘金, 從普遍認為的不可能任務, 露出了一絲輕鬆穩賺的曙光

如果你站在書店多看個幾本存股書, 你會發現, 標的就是那幾家, 電信股/食品股/電力瓦斯股/保全股................等, 也因為定存利息低的關係, 讓這些股票的殖利率向定存利率靠攏, 換句話說, 股價持續推升

假設存股書作者的績效為真, 那麼, 讀者跟單買進後的成本, 已經是作者的兩三倍, 這類定存股換算殖利率多半僅剩5%, 我想, 5%問題還不大

判斷一家公司成長不再的條件, 可能是一兩季的營收盈餘下滑, 成長股的股價多半帶有樂觀的預期, 投資人會把未來數年的獲利成長, 加諸於股價, 如果一段時間的不成長, 代表這段多被預期的股價會面臨修正

此時, 跟單買進的投資人與跟單的對象, 會發生截然不同的狀況

持股成本低的作者.................這家公司衰退失去成長力, 是我停利換股的時候
剛剛跟單買進的投資人...............要持之以恆繼續存股, 還是跟著換股??? 在帳上虧損20%時

成本低的人, 有更多判斷停利與否的餘裕

我的想法是, 利率低醞釀了存股的環境, 但在大盤8000點的位置, 仍然是一個需要用心選股的時機點, 並非遍地黃金, 高檔平台整理的定存股, 風險不如想像中小, 尤其你的買賣判斷是來自於他人時

低利環境仍在, 找尋股價基期位階低的高股息股, 以及過去被看壞很久, 但經過兩三季的財報觀察, 已經"不是那麼壞"的股票, 設定中線操作, 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矛盾的巴菲特現象

應該是五六年前開始的吧!

凡是開課/出書/寫部落格, 都要搬出巴菲特這三個字
(先自首, 最最最早, 我曾經在部落格簡介上, 短暫地用了這三個神聖的字)

傳道者最常舉的例子是
如果某年投資巴菲特公司X元,N年後就會賺到Y元, 闡述價值投資的複利效果

說這話的人,能不能告訴我,你現在買什麼?要買什麼在未來能夠有巴菲特的平均報酬? (通常不會買波克夏, 因為只投資台股, 或只買一點點, 還是買其他的美股居多)

蛤?沒買波克夏,欸,這是百分百的巴菲特股耶


蛤?怕老巴太老,哈哈還真是大不敬,如果老巴掛掉老巴親授的經理人也比我們坊間書店買書看來的傳神啊! 

蛤?你自己生活選股,所以,你有把握超越老巴青出於藍囉(如果你比師父厲害,那幹嘛開口閉口把師父的名號搬出來?) 不然買波克夏就好啊

還是,你覺得近幾年老巴的報酬太遜,沒耐心等?
還是,你也很聰明
你知道報酬是無法用外插法預估的,而,你也不相信老巴會持續高報酬
還是,對你來說那只是一塊招牌(擋箭牌)而已?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你也可以寫出一篇個股研究報告

我們常說, 價值投資, 必須認識你所要投資的那一家公司

網路時代, 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上網找研究報告, 我也不例外

可是問題來了, 怎麼文章的前2/3, 介紹公司業務的部分, 感覺十分相似, 像是有共同的默契, 圖表的部分, 也是看圖說故事, 而且引用的圖, 多半是毛利率/EPS/ROE...........等常見的指標

公開資訊觀測站, 是很有用的資訊來源


比如說, 在搜尋欄填入"2330", 進入到台積電的資料群組
點擊"電子書"一欄, 就有公開說明書以及年報


年報裡, 就有公司的簡介/營運概況/未來展望, 十分詳盡


分析公司的營運概況, 我看很多人用的是財報狗,


說到這裡, 你也可以自己寫一篇研究報告, 不用花錢向人買剪貼的資訊了

投資的世界裡, 競爭非常激烈, 所有人能拿到的資訊都大同小異, 差別在於你應該要有更深一層更不一樣的看法, 而不是人云亦云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一個冷門股投資案例 -- 大恭(4706)

聲明: 目前我手上已無持有任何大恭(4706)股票, 這篇文章不對該股票提供買賣建議

要是我的投資組合都這麼賺就好了..................很不幸, 我是採分散投資
無論如何, 這是一個冷門股相對無效率的例子, 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開始的靈感是來自這個新聞


如以前三季稅前稅後盈餘的比例計算, 每股稅後盈餘約是0.53元, 當時股價已小有反應, 但我認為應該還有空間, 這類化工股, 除了營收增加可以增加獲利以外, 原物料成本如與油價相關在低檔, 可以更添柴火

再去找過去的季度盈餘, 也有過幾次的上下起伏, 但時間上這樣的動能可能僅維持兩三季, 應該有利可圖


任何一筆投資, 都要想到最壞狀況, 沒有猜到怎麼辦? 
去看了一下股利政策, 幾年來都配發一元股利(2016年較差一些)
以公司的現金流量以及股利政策來看, 也可算是不錯的定存股


第一筆買賣是在15.2~16.2間, 小幅獲利
接下來, 大盤持續上漲, 與其去追漲, 不如回頭找靜靜躺在地上的冷門股
又再次想到這家, 確認二月營收仍在成長, 索性就在16.2~16.7間慢慢撿, 撿到大概約5%單一個股持股比重上限

中間發生一個小插曲, 原以為去年成長, 股息可能可以到達1.2元, 算是額外的bonus, 結果還反向倒退, 幸好是這家股票太冷門, 買進要花很多時間, 不喜歡它想要放棄, 一樣也要花很多時間, 只能等它由冷變熱

最後在20元左右出清, 在大盤回檔的行情下, 幫我撐住績效不要後退太多........................

習慣在投資時思考兩個面向
正面: 利多/題材在哪裡? 股價有多少的低估?
反面: 我的下檔保護是什麼? 不停損或停損腳步太慢之下的另一個方案是什麼?

後記:
如果你發現了這樣的一檔股票, 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兩位數甚至個位數, 你願意分享給你的朋友嗎? 或是, 你會想要如何分享? 買的時候? 賣的時候? 
如果有人公開告訴你一家冷門股的利多時, 你已經思考過一輪, 你會知道如何應對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股利累積與股利成長對股價的影響

網路或雜誌, 常常可以看到達人做的試算表, 每年報酬率S%之下, 累積N年後會有M%的報酬, 藉以顯示複利的"厲害"之處

我比較喜歡評估風險, 我會想要知道, 如果我的投資組合, 在S%殖利率之下, 累積N年後如果股價下跌多少, 會相當於M%的年化報酬率, 我覺得這樣比較實際, 也可以給我們一個感覺, 在多大的殖利率之下, 股價跌多少, 仍能在保本的前提下, 報酬率仍勝過定存

於是, 我找到怪老子有這樣的表格, 這是一個屬於下檔保險的考量
定存股的風險考量


另一方面, 我常常覺得, 我買的高股息股也不錯啊, 但除了股息以外, 資本利得常常輸給了小幅成長的保全股與運輸股

我嘗試上網找原因, 看有沒有數字的支持, 同樣找到怪老子的blog, 但我必須強調, 股價漲跌的成因很多, 這只是一個合理化的解釋

只要小小的個位數成長, 就會對合理股價的評估造成不小的影響
如何評估股票價值

在評估殖利率/成長/風險與股價的關係時, 我認為怪老子這兩篇文章合在一起看可以幫助投資人想通一些事, 選擇股票時, 可以演變成兩個方向, 選殖利率較小, 但有小幅成長的股票, 或是選殖利率超高, 但是業績平緩無成長的股票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如何面對詭譎多變的股市 -- 持股比重控制

如果你有一筆錢, 該如何分配給這個市場..................

一個方法是擇時進出, 一個方法是不擇時進出 (這豈不是廢話??)

擇時進出有很多可以參考的指標, 諸如技術分析, 總經, 或是通道上下緣進出
但這些方法必須面對一個問題, 如何解讀???
因為, 指標永遠不是0或1, 總是有相當大的模糊空間, 而且必須花時間等待買點, 但那個買點何時來到? 需要耐心

不擇時進出則是找一個數字指標做線性或非線性分配持股比重, 力求參與市場, 卻不會因為追高殺低而太早被市場淘汰, 有了控制持股比重的指標之後, 可以放心地製作投資組合, 或是直接投資0050

我有過看錯大行情的經驗, 有次是空手不敢進場, 有次是覺得股市過熱太早出場, 當然也有看對的時候, 總覺得正負相抵, 沒佔到太多便宜, 市面上的投資書教授的方法一大堆, 恐怕訣竅與解碼的核心還是在成功的達人腦海裡, 同樣一種法則, 一百人可能會解出一千種看法

在持股比重的控制上, 我還是推薦Tivo教授每個月都會公布的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 台股60%計畫, 這是依照台灣股市的股價淨值比做線性分配的持股比重控制, 主要是因為獲利波動大, 股價淨值比波動較小, 適合作為線性分配的指標

坦伯頓不敗投資法 - 台股的60%計畫 (耶魯法則)

對我來說(也許是很多人吧!), 在8000點這種尷尬的位置滿持股, 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事, 總是想撐到低點還有現金可以攤平買股, 或是不要在大跌時擔驚受怕, 曾經有位好朋友問我對近來的股市有何看法, 我的想法是, 利率很低, 資金會找更有效率的去處, 但談到如何轉化到投資策略時, 我沒辦法量化到可以怎麼分配, 還是推給這個持股比重控制的方法, 比較沒有煩惱囉!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我會去存股嗎?

我是站在簡單投資法的對立面

我必須從財報去挖出某家公司低估的部分, 增加投資的安全邊際, 在價值低估中獲利, 所以, 某種程度下, 我必須相信看財報細節是有用的

為了看懂財報內容, 最好是公司越小越好, 這樣財報才會單純易讀, 且容易核實, 所以, 我多半投資中小型股

我不能存股, 像多數人的行為一樣, 一有錢就買股, 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本書, 可以教我如果一開始就有一筆存款, 而大盤指數是8000點, 該如何分配如何買進, 可能我錯過歐債風暴的買點, 或是, 有可能我會陷的更深

我不買大家都知道的定存股, 因為我不能因為某種食衣住行生活概念, 跟著投資人一起推高股價, 降低殖利率的標準, 我認真找, 也可以找到同樣穩定, 但殖利率7%以上的標的

我會適度停損, 在股票基本面偏離我的預期太遠時, 可是, 我也會越低越買, 在我設定的單一持股上限之下

我不能總是滿持股, 甚至去借錢買股, 因為我的起點不是在4000點, 而是在尷尬的8000點, 我必須有所調節, 讓我活到下一個循環

我需要更高的報酬率(不表示我一定會勝過存股), 但這是一個機會, 所以, 我一定要比存股達人還忙碌(想要贏過簡單投資術的方法就是"更加簡單", 這未免也太違反人性了, 哈哈), 看新聞, 看財報, 看籌碼變化, 去找利空誤殺的股票, 承受高一點點的風險, 拿到更高的殖利率

結論好像變成, 我不存股, 卻把自己搞得很忙, 因為一些條件的不允許, 所以不得不這麼做囉!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金控股是存股的好標的嗎?

如果我們不喜歡上市櫃金控股的財報不透明, 或許會得到另外一個反彈的聲音, 那.......其他公司就不會有操控財報, 塞存貨作假帳的可能嗎?

所以, 我們單純從財報最常見的EPS/配股配息來看, 以財報無用論(意思是看detail的財報沒用)出發..............金控股是不是好的存股標的?


直接看後照鏡, 從2008/2009年的低點看起, yes, 我們不用關心財報細節, 單純看EPS以及配股配息, 多數金控股都合乎要求, 甚至接近成長股了

如下圖, 這是一家官股金控的資料, 從2009年起, 幾乎是穩定的成長股, 比一些毛三到四的代工股好多了



但是金控股的特色是, 多頭年, 它可以從投資的項目裡挖出漂亮的盈餘, 但是, 一有市場的波動, 常常就會出現意外的虧損, 甚至我們並不知道, 有多少爛帳是躲在會計科目裡, 耐受波動的能力有多大, 以及, 會不會有毀滅性的利空 (上面的資料的2009年, EPS即降到0.44元), 如果不幸遇上了下市/減資或是不可逆的業務受損, 股價永遠沉在10元以下, 都是可能的風險

我所見到的情形是, 存金控股的投資人, 多屬於小資一族, 因為金控股股價低, 比較容易入手, 也有不少人"分散"持有不同家金控股

投資書上教我們, 利空就是存股的好時機, 當然, 我們無法分辨每一家股票的利空是不是都可恢復, 系統性風險, 我們躲不掉, 但我們要避開被單一標的(或業務太相近投資組合)擊中的機率, 如果你針對一家股票的利空抄底, 又那家金控股遇上了不可逆的巨幅虧損.........那就不容易起死回生了

有人說金控股大到不能倒? 嗯嗯, 也許可以相信, 因為要保障國民的存款, 不會倒但會要死不活, 或是減資又增資讓你的存股反向變少

還是回到財報無用論(如果你堅持的話), 金控股, 沒什麼好挑剔的, 是好的存股標的, 因為廣達/光寶/遠東新/聯強/統一/台塑四寶/正新/中華電........等大型股的財報我們同樣也無法窺視細節


巴菲特是集中投資的代表, 因為, 他對於他懂的股票勇於持有與買進, 那............我們真的懂金控股嗎? 我們不可能懂所有的股票, 但我們可以知道它的風險所在, 適度分散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只看EPS以及配股配息, 就以同樣的標準, 找到其他大型股的標的, 分散持有, 分散抄底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債券基金, 債券ETF與直接購買債券

老是在股市衝鋒陷陣, 總是要留一筆保命錢, 以備不時之需, 但無論是台幣或美金定存, 都是在1%上下, 如果我能忍受大一點的波動, 換得3~5%的報酬, 對這筆錢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於是, 我先從美股券商能買到的商品去找
首先是債券ETF, 網路上搜尋到比較好的選擇是

1. LQD(投資等級公司債ETF)
2. AGG(美國核心綜合債券ETF)

債券組合的評級高, 波動就會比較小, 報酬會比較低, 趨勢較穩定

我不同意美股配息可以退稅的說法, 不過我還是交易了這兩檔看看, 會不會有股息稅, 都是月配息很快知道答案, 每年約3%的股息, 被抽走30%, 相當於預估5%的報酬率被扣掉1%, 好像沒想像中美好

接下來會想要直接購買債券, 最大的好處是, 只要利率與到期日一固定, 無論過程中價格如何變化, 到期後可以確定拿回本金與這期間的債息, 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評級, 都有所謂的違約率, 而避免單一事件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 而直接買債券, 必須自己去分析到期日/票面利率/殖利率, 以及受到升降息造成的價位波動, 加上資金不夠作分散的動作, 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

於是, 我回頭去找一般人最熟悉的共同基金, 好處是容易入手, 買賣與金流處理都方便, 共同基金為人詬病的是高額的管理費以及保管費, 我們也會被教育成共同基金績效多數會不如ETF, 於是我逆向思考, 有沒有類似AGG投資標的的基金? 扣除基金的申購費以及銀行的保管費, 可以說非常接近了


話說回來, 這像是一個特例, 不是通例, 而這個特例剛好符合我的要求, 歡迎大家給我意見, 或是有更好的選擇讓我知道..................

我不是專家, 所以中間一些名詞我也是google來的, 所以諸如違約率/AGG/LQD/股息稅/票面利率.............等名詞, 再麻煩大家google一下就好